公司动态 投资企业 原创研究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资管出海记——《金融家》关于天堂硅谷的报道
2019 07 30

中国金融的大门正在渐次对外开放,中国资本也在国际化进程中越来越多地与世界融合。到2020年,中国高净值人群与一般家庭的可投资资产总额将分别达到97万亿元与102万亿元,也就是说每年有1.5万亿的增量。

 

如此庞大的资管体量,绝大部分都在国内运转,中国居民海外资产配置比例仅为4-5%。显然,按照国际成熟资管市场的逻辑,资产配置不仅是不同资产的配置,还包括不同市场、不同交易品种和交易手段的配置。企业跨境投资并购、个人海外投资,都是扩展资管维度的渠道,也是中国资管市场全球化的命题之一。


海外资管意识苏醒

 

海外资产有很多种方式:房产、外汇存款、保险、股票、债券、理财产品、期货、公募基金、VC/PE等实物或金融资产,不同投资者有不同的偏好。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国内资金量增多,全球资产配置需求愈发旺盛。但是国内的海外资产配置比例只有5%,相对比较低,”新加坡汇信国际CEO陈黎嘉说,这个比例近两年有所上涨,但是相对倍速增长的资产配置意愿,还是不够。

 

国内投资者对海外市场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迷茫期,他们诉求单一资产配置,风险承受力也很低。“国内投资者的特征,第一是不希望亏钱,保本的基础上还要有20-40%的回报。其次他们认为不用冒风险,还有对赌协议的签订,也是让海外资管机构非常困惑的要求。”陈黎嘉说,随着机构不断教育,加上A股市场的动荡,客户已经逐渐接受风险与回报的正比,也开始接受多元化的资产配置,而非一直以来的房产优先,“我们比较喜欢二级市场,流动性高。其实市场机会很多,关键是如何抓住回报高的投资机会。”

 

国内投资者的海外资产配置有着不同的出发点,一些是为了财富增值,一些则是留学、移民、家族财富管理等诉求。陈黎嘉提到,尽管海外资管市场很大,但也伴随着很多坑,比如货币风险、政策风险等,都会造成费用上涨。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总规模约124.03万亿元。通道、刚兑、资金池等业务较多的机构规模持续下降,如信托计划、券商资管、基金专户、期货资管,而主动管理业务较多的保险资管、公募、私募基金规模仍保持增长,银行理财规模整体企稳回升。

 

资管机构开始海外布局

 

在资本和市场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出海发展也成为了不少资管公司重点考虑的选项。不少资产管理公司近几年纷纷开始搭建海外投资团队,并获取各类金融牌照,针对中国投资者的境外资金提供资产配置解决方案。

 

最早一批出海的财富管理机构以宜信、钜派、诺亚等为代表,它们主要为投资者提供包括私募债、地产、私募股权及对冲基金在内的投资产品,从海外教育、移民护照、海外健康养老、海外高端医疗服务(消费型高端医疗险)等入手,满足了高净值人群的消费升级需求。


拿到金融牌照是开展业务的必要条件,在境外相关金融牌照方面,以香港证监会颁发的第1类(证券交易),第4类(就证券提供意见)和第9类(提供资产管理),新加坡资产管理全牌照,美国SEC颁发的注册投资顾问(RIA)牌照、中国香港保险经纪牌照等是机构出海的主要考虑。

 

私募股权投资在2018年创下2220亿美元新纪录,高于2016年创下的峰值。在高科技和金融科技行业,私募股权投资活动极其活跃,分别达到了604亿美元、36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同比上升了33%、193.5%。

 

在2220亿美元的规模中,非人民币基金规模(美元基金为主)募资822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76%。美元基金的增长,反映出私募股权机构的境外投资意向,也催生了更多被投企业赴境外上市。

 

同时,私募的投资策略也在逐渐多样化,某私募机构人士告诉记者,私募股权基金机构可以通过设立平行基金,来帮助中国投资者对外投资,平行基金指的是境内外同时设立两只私募基金,委托同一管理人进行管理。寻找项目时,两只基金同时进行投资,一般各占投资额的50%。


合规的海外投资渠道

 

在金融开放的双向进程中,一面是全球金融机构开始进军中国,越来越多的全球资产进入中国的二级市场,另一面是人民币资产的全球配置越来越普遍,合规的海外投资渠道包括QDII型、沪港通等公募基金。

 

“第一批QDII基金在2007年推出,当时境内机构去境外操作基金的经验并不丰富,所以采取了和境外机构合作的模式,是一种尝试性投资,”新湖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助理总裁郭剑说,现在的QDII基金可以视为一种国内投资的补充,“境外并非是遍地黄金,投资收益受到投资品本身和汇率的双重影响,某种程度上市场风险可能还大过国内A股市场。想取得超额收益,难度是很大的。”

 

数据显示,自首只QDII基金发行至今,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该类型基金累计利润总额为-229.14亿元。总规模也有所下降,在公募基金中的占比微乎其微。郭剑说,QDII规模不大,和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对投资标的的认知、投资心态都有一定关系,“国内投资者对海外市场不够了解,也不够专业。加上海外投资相对复杂,虽然有较大的投资需求,但也达不到大家蜂拥而至的程度,更多是一些相对专业的投资机构在做一些资产组合。”

 

一些QDII产品表现参差不齐,也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体验,郭剑表示,一些很火的QDII基金亏损严重,和投资机构的经验不足也有很大关系。不过,最近几年有了一些变化:第一是QDII基金的投资品种增多,常见的投资方向有美国、欧洲、日本、中国香港的股票和债券市场,以及商品类投资和贵金属类投资,还在不断增加;第二是对外投资的合法合规渠道增多,大家逐渐对境外市场有了一定了解,随着未来国内资本市场接轨国际,海外投资的品类会逐渐增多,投资者和投资机构的专业性也会逐步上升。

 

2018年QDII额度重启审批之后,QDII基金迎来了新一轮发展。虽然海外资管机构争相进入国内市场,QDII业务正受到各方竞争的影响,但由于海外资产配置需求不断提升,仍然有不少业内人士看好未来QDII的发展。


沪港深基金是指能够借助沪港通和深港通渠道投资部分港股的公募基金产品,它的出现抢去了不少QDII的风头。除此之外,互认基金也是海外投资的新模式,指的是允许境外注册并受当地监管机构监管的基金向本地居民公开销售,境外优秀基金有望在当地公开募集,在当地注册监管的优秀基金也有望进入境外市场。2019年以来,北上互认基金扩容节奏有所加快,有3只北上基金的互认基金资格获得批复,北上互认基金扩容至13只,而去年全年只有4只获得批复。


海外并购趋于理性

 

从个人投资者的海外投资,到企业跨境投资并购,再到“一带一路”倡议和“走出去”战略,都属于出海。

 

“资本走出去,是产能走出去的先决条件,项目的推进与区域间合作的巩固,需要依靠运转良好的投融资机构和机制来保证源源不断的资金输送。”天堂硅谷研究院院长郭丰表示。中资出海并购的迅速增长,与企业资本积累、全球化布局、海外资产配置需求等多重因素有关。

 

2017年开始,海外并购热度有所下降,同时跨境并购结构持续优化,房地产、娱乐等领域并购数量骤减,制造业、医药保健等成为了热门领域。“中国对外投资规模虽然有所减小,但是整体投资结构得到了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投资者回归理性,更加注重战略性的海外布局,通过海外投资助力产业转型升级。”郭丰说,基于产业升级、顺应市场需求的跨境投资并购在未来几年仍将呈活跃态势。

 

普华永道发布的《2018年中国企业并购市场回顾及2019年展望》显示,2018年中国企业并购总金额6780亿美元,较上年度基本持平,海外并购交易金额941亿美元,下降了23%。不过,由于私募股权基金并购交易上升,抵消了部分影响。

 

普华永道分析称,中国国有企业正在减少海外交易的布局,转而将重心投向内部重组和境内市场,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在出境投资方面略显活跃,2018年其海外并购的交易数量已连续三年超过国有企业。从行业角度,海外并购交易的最强板块在高科技和消费品行业。

 

“预计未来在政策方面,中国政府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方针不会发生改变,随着资本外流压力缓解,中国海外投资长期增长的大趋势将不会变。根据安永发布的报告,中期海外投资战略目标的前三位分别是全球化战略布局、进入新的市场、获取新技术或产品。”郭丰说,宏观层面对企业真实、合法“走出去”的积极鼓励态度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企业的跨境并购将持续展开,只是节奏更加平稳,收益更加稳健。

(转载自:《金融家》2019年6月刊;资深记者:陈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