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转载自:未来图灵公众号访谈栏目《AI百人》
小i机器人(智臻智能)系天堂硅谷所投资企业
· 朱 频 频 ·
朱频频,小i机器人创始人、CEO,福布斯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领袖20人第八位,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人工智能创新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先后发明了“聊天机器人系统”、“短信机器人系统”、“人机交互技术实现自动客户服务设备”等数十项科技专利产品。朱频频是全国信标委委员,参与全球首个情感交互国际标准的制定;先后获得“最美科技人员”、“上海市软件行业标兵”、“上海十大青商”、“上海智慧城市建设领军先锋”等荣誉,是上海科技发展信息领域技术预见专家。
朱频频作为中国人工智能专家代表,连续受邀出席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美国人工智能协会年会并发表主题演讲,与全球顶级AI专家探讨人工智能发展。
· 小i机器人 ·
小 i 机器人是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化平台供应商,提供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深度语义交互、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机器学习和大数据技术等在内的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及将技术与通信、金融、政务、法务、医疗、制造等行业深度结合的解决方案和服务体系,为千家大中型客户、数十万开发者及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全球用户超过8亿,实现AI的大规模商用落地。
全球人工智能核心技术领衔分析师Tom Austin这样评价小i机器人:有越来越多企业在做人工智能技术,但实际的产业应用方面,小i机器人实现的功能非常多,属于最尖端,可排在国际前3。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的第一回答就是,我不会再选择创业了,因为太苦太累了。”本科中科大毕业,随后保送到中科院读博士,在读博士期间朱频频和合伙人一起创建了小i机器人这家公司。其实,最开始的时候朱频频是做移动互联网手机上的一些软件,一个偶然的机会朱频频和团队做了MSN上的小i机器人,用户增长的非常快。这应该是全球第一个聊天机器人平台,在当时,这款软件就用到了自然语言、智能问答等等,有几千万的用户。2009年,公司的业务模式从to C转向了to B,并延续至今。
创业多年,朱频频的工作事业已经和生活紧密的纠缠在一起,即便是家里,大部分时间也是在工作,一般晚上两三点才能睡觉。不过,在家有时候能看一些想看的书,了解一些新的事物。平时在公司的时间大部分是被割裂的,有的时候是在路上,有的时候是在会议中,抑或是在和外界进行各种的交流中。很难留出更多的时间和自己相处,更难有时间放空自己。因此,冥想的时间大部分是在车里、在厕所。
这应该是很多创业者创业过程中的生活常态,其实,很多创业者并没有媒体上看到的那样光鲜亮丽或者演绎的那个,经过各种经历坎坷还能成功的故事。真实的情况是,创业的成功率还不到1%。
当然,朱频频的故事可能相对来说幸运的多。尽管在创业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最失落的时候甚至一度面临着公司将要倒闭,瞒着老婆借了高利贷,以至于一度非常害怕看到邮箱里“辞职”的未读邮件。好在公司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合适的商业模式。
从2001年到2018年,小i机器人走过了17年,企业的成长经历再次告诫人工智能的创业者,如果想要真正的成为一家好的企业,千万不能以“捞一票”心态去做,也不应该只为VC服务,只讲高大上,讲那些悬浮在空中的东西,要踏踏实实、脚踏实地的满足客户的真正需求,做好服务,成功没有捷径。
以下为本次专访的对话内容节选,由未来图灵编辑整理后发布: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AI的创业者很多。您认为AI技术公司,技术门槛是优势还是劣势?
相比传统IT,AI的技术门槛的确很高。但是这种门槛不像前几年特别高,大家进不去。现在相对比以前低,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进来。
过了技术门槛,更需要的是技术怎么跟应用场景结合在一起,把它落地。算法和系统综合结合在一起,解决应用场景智能化的问题。不断产生数据反哺系统,让它更加专业智能。
AI的技术能力,能够比较快的拿到融资。但是后面还是要看到技术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AI+也是我们节目致力的一个方向,人工智能怎么跟传统企业结合起来?
AI是一个范围比较大的技术,AI+又是很模糊的应用场景。所以,把它分解成一个一个solution,知道到底能够创造什么样的价值。AI+行业其实就是若干的应用场景有不同的AI解决方案,这些综合的解决方案会用到一些共同的能力。通过建立共通的AI,再在平台上发掘合适的AI应用。这样的模式,也是我们近两年业务非常快速增长的原因。
|在人工智能时代,像BAT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具有先发性优势吗?
在面向消费者的人工智能服务方面,互联网巨头绝对具有先发性优势。因为,它们拥有大量的消费者客户产生的用户数据。在AI技术的投资方面也很具前瞻性,技术和数据对于它们不是大问题。同时,也能够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所以,BAT在面向消费者的AI模式中具有巨大的优势,优势集中在它原先擅长的行业里。
而AI+很多行业是垂直的,BAT并没有很大优势。BAT同样没有数据,有的只是技术。很多人已经跨越过技术这道门槛了,这时依靠的是自己对行业的认知,行业里积累的数据,以及行业里能够做的应用场景,在这些领域中不断正向循环。
|现在人机交互自然语言处理的应用场景很多,您十几年的时间,一直专注在人工智能客服领域。您怎么看待2017年扎堆去做智能音箱这件事情?未来会有这方面的布局吗?
人机交互自然语言处理是底层技术,需要找到可以落地的应用场景。早期我们做的MSN聊天机器人跟智能音箱很像,只是载体不一样。聊天机器人很难形成商业模式,而智能客服是一个不错的场景。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完全消失,人力成本越来越贵,智能客服机器人已经成为常态。
我们跟很多智能音箱厂商有合作,提供技术支持。但是我们不做智能音箱,智能音箱核心的商业模式是一种新用户的入口,是获得客户的手段。获得用户后怎样从用户身上赚钱才是根本的商业模式,这意味着它是一家互联网公司。
|2018年关于智能音箱,市场上有两种声音,一种是由于2017年BAT的介入市场火爆,智能音箱会在今年完全爆发;另外一种是泼冷水,现在语音交互并不完善,您对它的发展趋势怎么判断?
智能音箱将会是未来主流的交互方式,从长期的路径来看,一定会爆发。现在技术的确存在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交互的流畅性,没有办法做到跟真人一样交互。在交互的过程中可能会失败,对于新尝试的用户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失败的次数多了用户就会放弃这种交互方式。
让用户去养成和机器交互的习惯需要巨大专业的投入,通过下单优惠、赠送等方式鼓励大家使用,让用户慢慢养成这种习惯,这件事情就会进入正轨。所以,这种习惯需要推广养成。
2018年能否爆发,其实就看大家是否愿意砸钱、砸资源推广这件事情。我们绝对不会去做智能音箱,因为它本身不会卖到钱,是一个亏本的生意,赚钱是后面的事情。
|创业的过程中,遇到的什么问题能够触动到您?
能够明确摆在眼前的困难都不是困难,因为能够找到方法去解决它。最怕的困难是前方不知道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困境,没有参照物。不能一味的复制巨头,需要找到自己的路径是一个很煎熬的过程。
人工智能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就像华为发展到现在发现前方没有对手了,是一片无人区,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去走。不知道下面需要确切的做什么事情,这是我在AI创业中碰到的最大困难。
|在2009年的时候,小i机器人从toC改成toB,战略上的重大改变出于什么考虑?这样的调整对现在的发展有什么重大影响吗?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调整是被逼迫的,to C是抓住用户再从用户身上赚钱,但是我们并没有从客户身上形成可持续的盈利。根源在于通过聊天机器人把用户吸引过来这个开端很快,同时用户的兴趣衰减的速度也非常快,没有非常持续的粘住客户。
比如腾讯的社交网络,阿里巴巴巨大的商品库,京东快捷送达的用户体验,新闻网站推送新闻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这是核心价值,但陪聊没有这样的价值。
2006年,我们做了第一单To B的身影,后来商业模式逐渐清晰,2009年全面完成转型,2011年下半年用户开始大量增长,慢慢公司开始盈利。
|关于AI倒闭潮,行业里有很多声音,您的观点是什么?
AI有泡沫而且还不小,在2018年会有一批AI企业面临倒闭。钱花光了融不到钱自然会倒闭,还有一些融到不少钱的公司通过裁员重组,能够存活一段时间。所以我认为倒闭更多的是那些找不到自己商业价值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