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ANY PORTFOLIO INSIGHTS MEDIA FOCUS
Dtwave Has Raised over 450 Million RMB in Funding,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Investors Such as Kingdee and IDG. The CEO, Gan Yunfeng, Shared His Insights and Experience on Entrepreneurship
2021 04 08

编者按:近日,天堂硅谷管理基金投资的数澜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甘云峰接受访谈,分享了他在创业之路上的挑战与机遇。为创业者在内部管理、产品建设、客户培养等方面如何正确地“花钱”提出了7个方法论,分享此文阅读。


融资不易,花钱更难。创投圈有一句流行甚广的名言:融钱最多的时候往往是最危险的时刻。


融100万做100万的计划,融10亿做10亿的计划。许多公司具备花100万的能力,但不具备花10亿的能力,常常在花钱的过程中,现金流失控,公司走向破产。


今天我们来聊聊“怎样花钱”的问题。


甘云锋,数澜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2016年,他从阿里离职,创办数澜科技,定位为“一站式企业大数据应用平台”:让企业快速有采集、分析数据的能力,以支撑其业务发展。截至目前,数澜科技已获 IDG 资本、湖畔山南资本、云锋基金、洪泰资本、金蝶等机构总额超 4.5亿元投资。


近期“铅笔论道”直播上,铅笔道创始人王方对话甘云锋,聊聊创业者应该怎样正确地“花钱”。以下为部分观点:


1、融资后,钱怎么花?


融资再顺利,也不要忘记创业中的艰险。2019年我们完成了1亿人民币A+轮融资,当时我们觉得有钱了,就进行了大规模扩张。但是那年过得特别糟糕。


2、钱最不应该花在哪里?


豪华的办公环境+追求超配的团队。


3、办公及行政预算的合理值是多少?


不要超过公司一年现金流的10%,5%是理想区间。


4、团队是否超配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预算足够的话,一般超配公司未来1~2年是特别好的,即未来1-2年公司将要用到的人才,千万不要超配5-10年。


5、人力成本预算的合理值是多少?


比如像我们这样的公司,每轮融资预计会有30%~35%会投到人才梯队建设上。


6、钱最应该花在什么地方?

客户身上。


7、获客环节(toB)的理想预算值是多少?


小于10%,toB获客主要靠口碑,客户满意度要追求100%。

往下读,你一定会找到对你有启发的“花钱方法论”。

以下是这次对话的完整内容,源自“铅笔论道”线上访谈,已由编辑做简单整理。


控制不必要的支出


铅笔道:创业过程当中最深刻的教训是什么?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甘云锋:实际上公司成立以后业务进展一直比较顺利,融资也比较顺利,从2016年到2020年,每年都完成了一轮融资。但融资太顺利也会让我们忽略创业过程里的艰险,也会忽略企业服务领域最需要的特质:坚持和耐心。


2019年我们完成了1亿人民币A+轮融资,当时我们觉得有钱了,就进行了大规模扩张。但是那年过得特别糟糕,我们花了大半年时间才发现一切不如我们想象。整个企业服务市场是需要很长周期的沉淀,之后我们做了一个很艰难的决定,就是优化,这个动作对公司和员工来说也是一种伤害。


铅笔道: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当然其他创业身上其实也会听到类似的。您是否可以结合您的经历总结一下,在融了很多钱的时候创业者更应该去做什么?


甘云锋:如果再让我重新去做的话,我可能不会像当初一样快速吸纳很多人才进来。当时组织架构调整以后,我们明确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客户第一。我们把绝大部分的精力聚焦在客户层面,提升我们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调整过后,整个2020年,公司迎来了全方位的好转。


很多时候我们在做选择时都会想,千万不要掉进别人掉过的坑里。但到了那个点之后,就容易觉得一切都很“美好”,忘记了创业本就是艰难的,也忘记了我们的初衷,就容易掉进一些我们没有预料到的陷阱里。


铅笔道:当融了一大笔钱后,怎么去判断哪些事情是重要的,哪些可能没那么重要?


甘云锋:我觉得有些东西没那么重要,但我的理解未必正确。首先,我觉得办公环境可能就没那么重要,不需要很高端的写字楼,毕竟只有公司活下来,才会有钱。第二,我个人觉得未必要追求特别高端的团队,因为创业是很漫长的一件事,我们走到今天快5年了,但我觉得我们才刚刚起步。虽然在大家看来公司也不小了,但是在我们心目当中公司还特别小,所以我觉得还没必要去追求特别高端的人才和规模。


我觉得这两点往往是我们创业过程里最容易忽视的两点,很多人会觉得钱多了就该引入很多高端人才,快速扩大公司了,但这个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铅笔道:刚刚甘总说的第一点就是不要追求过于高端的办公环境,我个人是非常赞同的,我觉得创业公司有一些创业文化是很好的。当然如果你的客户都是一些政府客户,或者有些客户会在意这个东西,那就另说。第二点就是不要急于引进高端人才,或者追求团队规模。


但是在这两点上有没有一些好的衡量标准:比如当我融了多少钱,我应该花多少钱在办公环境上,花多少钱大概在引进高端人才或者扩大团队规模上,有没有一个大概的百分比可以把它量化一下?


甘云锋:这个问题我还真的好好研究过。我看过很多创业公司的成长经历,一般来说整个行政后端这块的花费,理论上不要超过公司一年现金流的10%。我看过很多,基本上都是会在5%左右,假定我有1亿,我花500万,为员工提供一个相对舒适的办公环境就比较好了。


铅笔道:在团队建设方面,您建议投入多大的资金比例,放在控制团队规模,或者引进高端人才上?


甘云锋:我觉得分两类。一类是它本身就需要高精尖技术人才的这一类公司,比如马斯克的Space X,我们国内也有许多火箭发射之类的公司,他们的确需要专业的顶级人才。所以,人才这块,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我有一些前辈给过我一些建议可以分享给大家:在人才储备层面,如果你钱比较富裕,一般超配公司未来1~2年是特别好的。比如现在预计明年年底公司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规模,那就从现在开始去物色相关的人才,但是千万不要想未来5年、10年你可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来到公司里落不了地,也会给当前造成很大的经济压力。



铅笔道:在高端人才引进这块,假设我融了一个亿,我的人力成本预算控制在什么样的比例算是比较健康的?


甘云锋:实际上大家还是有一个比较相对中性的标准的,如果是科技型企业,比如像我们这样的公司,每轮融资预计会有30%~35%会投到人才梯队建设上,然后是围绕着公司未来1~2年的目标来做配置,千万不要配置到4~5年之后的事,那样的话会让公司整个变形。


把钱花在客户身上


铅笔道:您说一定要把钱花在客户身上,再往下拆一层的话,客户这个层面里,哪一个地方是最值得花钱的?


甘云锋:我们是一家纯to B的企业服务类型的公司,我觉得有两个字特别关键:服务。我们卖给客户的是产品,只有当我们自己的产品打磨得足够好,我们的服务才可能跟上,无论是线上客服还是后端技术支撑,这些都是软实力。我们希望把公司打造成一个具备企业级服务能力的公司,把自己的产品打磨成具备企业级服务能力的产品。



铅笔道:那您觉得产品和服务哪一个又是最花钱的?


甘云锋:理论上来看当然是产品更花钱,因为在企业服务领域打造一个能够让客户满意的产品并不容易。我们在产品本身,无论是稳定性、产品质量,还是其他方面的投入都是特别巨大的。其次,是服务能力的提升。


铅笔道:您平时会怎么做来保证产品体验对客户来说是最好的?


甘云锋:我觉得这个分两块来看,首先是客户的反馈,其次是结合国家的宏观趋势,预判未来可能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形态,我个人也花了很多精力参与产品设计。



铅笔道:您会怎么去控制获客成本?


甘云锋:B端的获客理论上不需要花很多钱,更多的是靠口碑,靠产品的价值呈现,我反正不会花10%以上的钱来获客。


铅笔道:在口碑和速度这二者之间,您有没有一个相对比较好的权衡办法?toB创业中经常会面临一个标准化问题,产品可能是标准化的,但是服务一定是定制化的,其中有没有一个理想的平衡标准?



甘云锋:To B的圈子很小,容错率几乎是0,一个客户做不好,所有人都会知道,这个代价是非常沉重的,所以我们就追求100%的客户满意度,不满意就想办法弥补。速度则要看公司的产品化程度,客户拿到产品以后自己不会用,增速是不可能高的。


关于产品化和服务化的理想比例,我认为:如果客户支付的费用中,产品占60%,服务占40%是可接受的,当然如果能做到产品占比70%~80%,当然就更好了。


铅笔道:您会如何做好客户交付环节?


甘云锋:做企业服务,交付是不可能绕过的一个话题,早期经常会出现客户不满意,公司不满意,员工更不满意的情况,但技术人员又没精力总结和反馈。所以我们专门成立了一个小团队,源源不断地总结提炼交付过程中需要的核心能力,再赋能给一线交付的技术人员。去年,公司效率提升了好几倍。


铅笔道:您会通过哪些措施保证团队上下一心?


甘云锋:我们在早期提出要把团队打磨成具备企业级服务能力的团队。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考核制度。根据不同的级别和职能,会有不同的考试,每一个人都必须要通过考试。内容就是产品相关,比如产品长什么样?为什么要设计这个功能?某一个功能的位置在哪里?哪些东西做得好?哪些东西不完备等等。通过这种机制,能保证整个公司出去讲的是同一种声音,也能让每一个员工都知道公司在做什么。


铅笔道:客户买了您的产品后,需要人去服务的周期要多长,然后现在又是个什么阶段,中间提升的过程是什么样子的?


甘云锋:从签订购买协议,到安装部署和培训,短时间内能非常自如地用起来,这个就可以算是我们产品成熟度的一个表现。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每个阶段都在迭代。我们的交付周期从3个月、6个月、9个月不等,缩短到了现在的1个月、3个月、6个月不等。


铅笔道:您觉得总体来讲,做To B服务的人均创收额在多少是还可以接受的?


甘云锋:这个业界有很多标准,投资人的标准是什么?我可以分享给大家。如果你人均的收入在30万,理论上这家公司如果控制一下是可以活下来的;如果人均收入在50万,理论上这家公司应该是要盈利了;如果人均在80万以上,这家公司属于就是高速成长阶段的;而顶级的公司能做到200万以上。对创业公司来说,我觉得要努力往80万这个阶段去做。


铅笔道:假设到一个阶段,产品做的已经不错了,现在就是要追求规模了,您怎么去权衡规模和口碑的事情?


甘云锋:我觉得这不是选择题。我们早期舍去规模,舍去增速,做好口碑,做好产品,然后逐渐让产品成熟度越来越高,然后当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规模和增速又会有自然的降幅,这是我的理解。


铅笔道:您觉得您当下正在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说正在挑战的是什么?


甘云锋:当下我们公司的产品达到了一定的成熟度,我们在客户满意度和影响力方面也挺好。近期我们在考虑的是怎么保持较高增速的同时,让我们的客户满意。


跟着宏观政策走


铅笔道:我觉得2021年整个创业环境也是比较复杂的,您能否结合自己面临的问题,给创业者一个比较实际的建议?


甘云锋:我觉得如果非得一个实际的建议的话,一定要跟着国家的宏观政策走,就像今年的数字化转型,这个方向国家要求必须要走的,我们就一头扎进去,做好自己的技术和服务,就必然会成,没必要天天去蹭风口。


铅笔道:针对数据智能服务提供商,您认为下一阶段的突破重点是什么?是 SaaS化还是敏捷化?


甘云锋:我觉得SaaS跟我们整体的IT建设进程是强相关的。为什么美国的SaaS公司那么多,还都是千亿美金市值,但国内的就很艰难?因为国内的IT建设成熟度是远低于美国等国家,差距可能接近20年。


这种能力的差距导我们没有底层能力的支撑。只有依靠厚重的PaaS作为支撑,这样它的SaaS化才成为可能,但在国内还需要时间。不管是SaaS化,还是敏捷化,这两个东西不冲突。


从业务层面上讲,会有面向数据应用的基础设施的、面向工具的、有做成应用的或其他不同层次,各个层次在时间节点上未必会一样。


我觉得未来3~5年会是国内SaaS崛起的黄金时间节点,因为国家强制要求我们数字化转型,这会带来IT建设的急剧提升。


铅笔道:现在做数据中台还有机会吗?或者说做大数据方向的机会还有吗?


甘云锋:每一个时代诞生的公司体量都一定会超越上一个时代,因为历史在往前走,未来10年、20年、30年,一定会出现在数据领域的体量上会远超阿里或腾讯的公司,这是历史的选择。


所以回到刚刚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领域才刚刚起步,哪怕当前所有公司加在一起,还不到国内市场份额的千分之一。


铅笔道:数澜科技和其他数据智能厂商的区别是什么?


甘云锋:我们是一家独立的第三方供应商,在集成云端是多云适配的,应用端我们是全面都在合作,所以我们不是一家特别典型的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供应商,我们就是做数据中台,为企业、政府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服务的。


铅笔道:您怎么看待隐私计算的发展?


甘云锋:数据对隐私性和安全性要求极高,一旦数据泄露或者说数据安全出现问题,那就他们挂掉了。我个人觉得隐私计算一定是未来数字化转型里特别重要的一个赛道。现在大家都在讲数据中台,把企业的所有数据整合到一起,但是整合到一起后怎么用呢?数据整合、加工、使用的过程中,如何保证每一环节的数据安全,数据隐私就变得无比重要了。


(转载自:铅笔道微信公众号)




Related news